一、生長習性
白靈菇屬中溫偏低型品種,其菌絲適應溫度范圍較寬,可在4~37℃的溫度下生存,但其生長期溫度以23~28℃為宜,菌絲后熟溫度要求在5~30℃,出菇溫度范圍為0~25℃,但生長前期的菇蕾階段溫度以8~13℃為宜,后期幼菇生長溫度以15℃為宜。因此,白靈菇子實體生長溫度要求先低后高。
二、工廠化生產的特點
白靈菇的工廠化生產集中了食用菌生產的人才、技術及現代新型設備,利用自動化控制、物流信息及資金優勢,引領著現代化食用菌的生產發展方向。
(一)生長環境需具備智能化控制系統
白靈菇菌包培養庫房和出菇庫房均需要安裝對環境溫度、濕度、通風、光照進行智能調控的控制系統,在控制系統內輸入白靈菇不同生長時期適宜生長的環境參數并編程。點擊啟動,制冷系統、通風系統、控濕系統和光照系統開始工作。隨著白靈菇的生長、發育,智能化控制系統自動優化環境,使白靈菇始終處于適宜的生長環境中,從而保證白靈菇的質量和產量,實現白靈菇的周年化、工廠化、規模化、標準化生產。
(二)生產設備、設施需實現機械化、自動化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是現代農業典型生產方式,一 定要有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技術做基礎,而且要形成一條完整的生產線,保證周年不間斷的生產。建一座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企業,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建設現代化廠房和設備。而且生產具有連續性的特點,一旦生產中斷,必然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和市場份額的丟失。傳統的食用菌生產,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,現在食用菌生產向專業化和產業化發展,技術革新和經營格局也向專業化和產業化傾斜。例如,各個生產環節都研制出了提高效率的專業機械,其綜合農業領域的技術和設備也運用到了食用菌生產上,在不同環節還出現了明顯的專業分工。從培養料進料、攪拌、裝袋、滅菌、接種、培養到出菇、采摘、包裝、入庫等各個生產環節均實現了自動化或機械化。
三、白靈菇工廠化生產具體要求
(一)廠址的選擇
廠址應選擇地理位置開闊,通風條件良好,有飲用水源,周邊3km 內無生物發酵企業、畜禽養殖區及空氣灰塵污染嚴重的鋼鐵、水泥等建材企業。
(二)培菌室、出菇房的結構與質量要求
應根據本地區的主要風向順風連棟建造,在我國中東部季風區常年以南北風為主,培菌室、出菇房應南北連棟建造,每棟間隔7m 以上,南北長60~100m,東西寬22m,高4m,中間設工作走廊,寬4m,走廊兩側設生產車間,分別以培菌室500~600m3 容積、出菇房230~250m3容積為宜,兩側房門對開,門口寬1.8m,高2.5m。
南北走向的連棟菇房有利于排出室內的CO2及有害氣體,被自然流動空氣及時帶走,確保室外的自然環境良好,空氣中CO2的含量保持在400cm3/m3以下。
工作走廊及庫門需寬敞,便于機械化操作搬運。室內墻壁、地面、頂棚光滑潔凈,嚴禁室內噴涂的保溫材料暴露在表面,以防有害微生物及灰塵附著,利于沖洗消毒;并可防止火災的發生。
室內四周安裝自來水管道,增裝水龍頭,地面四周設明排水槽,利于室內沖刷消毒等。
培菌庫、出菇房具備冷庫房的保溫性能,且保溫泡沫板材中添加的阻燃材料應符合國家標準。
(三)培菌室、出菇房空調設備的配套與溫度調控范圍
培菌庫、出菇房用電占全部生產過程中電耗總量的90%左右,因此科學合理設計調溫工藝、配套使用節能設備,可以大大降低生產成本,節約能耗,實現企業的長期經濟效益[4]。
1. 培菌室控溫要求:自然溫度為-15~35℃時,培菌室要求調控室內溫度常年保持在15~25℃范圍內。采用大型水源空調機組,機組需具備制冷、制熱兩種功能。機組運轉,單室調控。本地與遠程設定自動控制。
2.出菇房控溫要求:在-15~35℃自然溫度條件下,室內溫度調控范圍為0~20℃。出菇房的配套空調應具備制冷、制熱功能,并且要求出菇房能在24h 內切換制冷、制熱功能。
3.空氣源節能設備要求:空氣源節能設備應具備制冷制熱兩個功能,單室配備調控,每室的輸入功率在12kW以上。風速可調,弱、中、強三檔風速。本地、遠程設定、顯示、自動調控。采用大型水源機組制冷、蒸汽換熱加溫工藝,大機組運轉,單室調控,風速可調,分弱、中、強三檔風速。本地、遠程設定、顯示、自動調控。生產實踐證明,大型水源機組比空氣源單機制冷可節電30%左右。
(四)通風系統的設備配套及空氣質量要求
目前,有90%以上生產企業基本沒有熱回收設備的配置,造成能源浪費,增加了生產成本,還導致菇房所能培育的品種受限。因此,必須完善通風系統的設備配套,才能克服這一被動局面。
1、通風系統設置:培菌庫、出菇房有相同的通風系統,每一室有一個送風口,送風口高出房頂,每室有一個排風口,在車間下部50cm處。通風管內孔面積不小于900cm2。送風管道鏈接組合式熱交換器的進風口,組合式熱交換器內設有空氣過濾裝置,送風機、排風機、熱交換盤管。排風管道接入熱交換器的排風口。在空氣置換時室內保持正壓狀態,以防有害氣體溢出進入走廊。空氣置換要求室內空氣緩慢平行流動,在室內相對墻壁上平均每4m2有一送風口和排風口,分別用管道連接進行送、排風工作。熱交換器的熱回收率要求達到60%,培菌庫、出菇房配套熱回收設備節能效果顯著。
2.通風設計要求:通風設計要求在短時間內,低風速、低能耗,進入室內新風徹底迅速置換室內含CO2 及有害氣體的空氣,要求室內在子實體發育期間CO2濃度可維持在最低600cm3/m3。
3.空氣質量要求:進入室內的空氣通過熱回收內的中效過濾裝置潔凈度達到10 萬級。
4.CO2本地、遠程設定、顯示、自控。
5.通風系統增裝熱量回收裝置:通風系統有高效風機、通風管道、空氣過濾裝置,組合式熱量回收設備四項基本設備組成。培菌庫、出菇房車間內的能耗一小部分損失在車間墻體的外輻射,而大部分損失在通風換氣的環節上。所以在通風系統增裝熱量回收很重要。通風系統配置初、中效過濾,提高空氣質量,防止病程蟲害,確保產品優質。
(五)光源的利用
白靈菇出菇房光的強度要求在150~1000lx 之間進行調控。自然光源組成成份豐富,是不固定方向的光源,具備子實體在自然環境中的發育條件,能夠生長出高質量、菇形好的子實體。人工光源成分單一,是光照方向不變的光源,這對于趨光性較強的白靈菇子實體發育是不利的,一成不變的光源,導致距燈管較近的子實體發育成畸形菇,大大降低了產品的等級,畸形嚴重的甚至成為等外菇。
實踐證明,采用自然光源生產的白靈菇質地密實,硬度大,韌性好,菇形好,含水量合理,耐儲運。而人工光源生產的子實體較松軟、硬度小、韌性差、含水量高、耐儲運時間和質量明顯低于前者。
1.自然光源的利用:在菇房的頂部開自然采光窗,窗口為縱長方形,窗口面積為室內面積的1/40,窗口用透明保溫材料,太陽中空板兩層密封窗口,在窗口下方室內裝可控遮陽裝置。可隨意調整光照強度。
2.電能光源:安裝白熾燈或日光燈,白靈菇需較強的光照強度,在子實體培育空間每3~4m2空間需安裝40W 日光燈一個,能得到較理想的結果。自然光源與節能光源的根本區別,自然光源光照強度在室內各部位、各角落非光照直射區光照強度差異小。電能光源在1m 范圍內遠近光照強度相差高達100~200lx 以上,所以布置電能源燈管要均勻、密度要大。一般250m3左右的庫容菇房,生產白靈菇,年耗電量為6000~8000kW。人工光源只有30%左右的電能轉化為光能,而70%~80%電能則轉化為熱能,這就對室內制冷增加了電耗。
四、結束語
白靈菇有很高的營養價值,市場前景廣闊。本文介紹了白靈菇的生長特性,結合實際經驗,總結了白靈菇工廠化生產的技術要點,確定了其生產各個環節對各項指標的要求,以期為白靈菇提供適宜的生長發育條件,保證白靈菇的質量,促進白靈菇生產的規范化、標準化,為其今后的大規模應用奠定基礎。